|
|
书画资讯 |
|
浅谈石鲁、赵望云与长安画派的西北风情
|
来源:高仿字画网 发布时间:2019-11-28 17:36:52 |
高仿字画网www.gfzihua.com
自进入六十年代后,石鲁在西安画坛的影响与日俱增,他关于中国画的一系列主张通过理论、创作的实践已趋成熟。
1961年10月,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的石鲁、赵望云、何海霞等画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“国画习作展”,展览中呈现了贴近生活的西北写生题材和跟随时代的新笔墨,以革新的姿态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,被称为“长安画派”的崛起。
1965年,石鲁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住院,次年被“文革小组”批斗,直至1969年底都没有动过画笔。次年他被放回家中等待处理,获得了短暂的自由,开始偷偷地拿起画笔进行创作。至1973年,石鲁被聘为陕西省美术创作组顾问,辅导创作。文革期间被压抑的灵感在七十年代前期集中得到释放,进入画家一生中创作的第三个高峰。
“藏家姑娘”题材肇始于1950年石鲁的青海藏区采风,他曾在五十年代后期的作品上题写“藏族妇女勤劳厚朴,体健心柔,令人敬之”,立意可见。存世的数件同题材作品的创作年代、构图、笔墨均不相同,各异其趣。
在石鲁五十年代的写生和创作中,多侧重于画面的叙事性,六十年代则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技法,融入抒情的意味。七十年代后呈现出极具个性化的笔墨,以强力提按的用笔,对创作对象进行理想的升华,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,臻至其艺术探索的最高境界。
画家在作品中使用了多种技法,展现出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:如藏袍、黑犬用泼墨造型;女子的躯干、头部、四肢以刀刻般坚硬的线条勾勒;面部、双手以淡朱砂平涂;衣襟、袖口、下摆的动物皮毛使用柔韧的线条进行具象的描绘;贯通上下的题款则增益了画面的金石味道……石鲁所营造的黑白红颜色对比、泼墨抽象与细节具象的对比、坚硬的线条与柔美的形象的对比,在幅面内达到和谐的统一。
从“长安画派”的形成根源来看,赵望云奠定了基石,塑造了“长安画派”的基本性格。他的艺术主张和画风对西安画家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用丰富的技法来表现人物的意趣,以多变的笔墨为画面主题服务、为真善美的立意服务,正是石鲁晚期人物画成熟的体现。而这些大胆的、独创的技法突破,给原本淳朴善良的藏族少女形象,平添了几分奇崛与豪迈,打上了石鲁这位绘画鬼才的独特烙印。
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赵望云的“农村写生”就以革新的姿态受到画坛瞩目。纵观其一生的艺术创作,始终坚持去乡村写生,主张艺术中的真诚。在1962年摘去了右派的帽子后,赵望云进入又一个艺术创作盛期,写生足迹遍布西北,实践其所提出的“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”的艺术主张。
1963年,赵望云随陕西省省长李启明视察农田建设,到渭南、澄城农村写生,拍品即作于此时。画家以短粗厚重的线条勾勒出高原的雄阔巍峨,近景写渭河之姿,不绘流水,只画一桥,红衣女童牧牛而归,最前的牛犊与紧跟的母牛凸显生活情趣,将根植黄土、淳厚朴实的渭南民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徐庶之与黄胄、方济众同为赵望云入室三弟子,以西域风情画闻名画坛。他将少数民族人物的生活与新疆特有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,形成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新格局。笔墨洒脱恣意,风格朴茂清新,充满生活情趣。
何海霞是“长安画派”一员主将,他常与石鲁、赵望云结伴,深入豫陕边区,亲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象,以写生之景,融入自身的感受,以全新的审美样式,表现胸中意象。
|
|